政治人物對某人信任的外在表現就是把大事放心地交托他去做,普通人則是放心地向信任者說一些不能給其他人說的私密話。法正和諸葛亮,劉備更信任諸葛亮。從他們彼此的性格、行事格局和處世方式來分析一下。

作為普通人,法正是劉備的親密朋友。劉備是一國之君,也是三國中唯一一個出身平民的皇帝。卑微的出身,使得他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江湖氣息,這是世家出身的曹操和孫權所不具備的。關羽、張飛、趙云等人同樣來自社會底層,雖性格迥異,卻都忠于劉備,不受利益誘惑,堅定不移,這源于劉備獨特的個人魅力。諸葛亮雖非世家出身,但家庭教育和個人志向,加上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人不同,使其性格更帶有文人的傲氣。他內心目空一切,卻被自律的外表掩蓋,與楊修等人不同,不顯露于外。
法正,卻是世家出身,雖有良好的教育,但偏激的個性,長期不得志的境遇,使得法正空有一身志向,卻又無可奈何。拋開政治理想不說,諸葛亮很難和這兩個人做成朋友,他太自潔,自律。他沒有底層人物的那種世俗,也沒有長期周游于官場上的法正具有的洞察人情世故的油滑。從這個角度來看,劉備能與法正很快成為朋友并不奇怪。諸葛亮與他們就像是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換句話說,劉備會向法正傾訴個人感情,而不是與諸葛亮交談。這是由彼此的性格決定的。對諸葛亮更多的是尊敬,對法正則更親近。

作為政治家,諸葛亮是劉備唯一可信之人。劉備是成熟的政治家,不受感情左右。對于品行高潔、具有治國才能的諸葛亮,劉備格外喜愛。離開隆中后,劉備說:“有了孔明,如魚得水。”這句話更多是對他們的談話感悟,顯示劉備作為政治家的一面。白帝城中的君臣對話在中國歷史上鮮有,四字自然而然地震撼著整個歷史長河,令眾多帝王自愧。然非臨終之言。在三國歷史上,劉備的識人明智獨樹一幟,這種舉動建立在多年對諸葛亮的深刻了解上。為了確保后人明了,劉備特地囑咐子女,與丞相共事,以父子之義。在蜀漢政壇,法正短暫的任內成就無人能及,從西川路的奇謀,到廟堂上的宏大規劃,再到漢中之爭的精準決策,皆讓劉備獲益匪淺。因此,法正去世時,劉備心生不舍。劉備深知,法正忠誠的是他本人,而非他的事業。諸葛亮能為大局承受多年沉默,但法正卻未必如此。

劉備遺言給劉禪中有句話:無以惡小而為之,無以善小而不為。說明他對大事如此,對小事也如此。法正雖有奇思妙策,但品行有致命缺陷,眼中必有一報。這決定他非政壇頂尖。劉備可制約他,一離開,或成災。故白帝城托孤,唯有諸葛亮。在政治上,劉備只能完全相信諸葛亮,沒有第二,劉備比誰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