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視為龐統的接班人,在軍事上勝過諸葛亮。盡管有統一天下的能力,最終卻投靠曹魏。他是誰?他的故事又是如何發展?

龐統的接班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繪為精通兵法謀略的高明謀士。然而鮮為人知,他初期并未從事軍事謀略,而是從事后勤工作。龐統才是劉備早期的軍事謀士。劉備出征益州選擇龐統而非諸葛亮。龐統多次提出攻取益州的良策,但未被采納,導致蜀軍與劉備對峙。早日采納龐統的建議或許能早日攻克益州,避免龐統的悲劇。龐統之死給劉備團隊帶來了巨大損失,改變了整體戰略。原計劃是劉備與龐統攻取益州,諸葛亮輔佐關羽守護荊州。龐統去世后,劉備缺乏軍事謀士,不得不將諸葛亮調至身邊,導致關羽失去約束,荊州陷落。劉備集團能否找到其他合適繼任者?黃權是備選,軍事能力超過諸葛亮,但因身份問題未得充分重用,劉備只得請諸葛亮輔佐。

比諸葛亮還強的黃權
龐統逝世后,劉備除了信任諸葛亮,也看重法正。然而,嚴格來說,法正并非龐統的繼任者。龐統不僅是謀士,還是出色的將領,能為劉備出謀劃策并率軍作戰。只有黃權具備龐統的能力,是他的真正接班人。黃權原為劉璋麾下,才華橫溢。可惜劉璋未聽其忠告,導致益州失守。后投奔劉備,提出漢中計劃,幫助劉備奪取漢中。雖然人們以為是法正的功勞,實際上黃權功不可沒。他低調行事,不圖功名。然而,曹操深知:“是黃權的謀略奪得漢中,擊敗夏侯淵。”實際上,黃權的軍事才能甚至超過諸葛亮,他完全配得上成為龐統的繼任者。遺憾的是,劉備未能充分重用黃權,反而迫使他投奔曹魏,這令人大為惋惜。

被逼投靠曹魏
劉備為復仇關羽之死,率蜀軍南下攻擊東吳。黃權提議自己率先鋒,劉備則在中軍指揮,以確保即使蜀軍戰敗,只要中軍不敗,可避免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不至于陷入困境。然而,劉備因傲慢不聽取黃權明智的建議,將其調至江北防備曹魏。這導致蜀漢優秀謀士被廢,無法了解前線戰況。劉備缺少高明顧問指導,遭遇陸遜重創,損失慘重。戰敗后,黃權的退路被堵,但他不愿投靠蜀漢的死敵東吳,只得投奔曹魏,在異國他鄉度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