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后,蜀漢能夠延續近30年的統治,原因復雜。內部因素中,劉禪對此有一定貢獻,雖非昏聵,亦不算睿智,算得上是守成之主。外部因素則是曹魏和東吳內部紛爭,無暇顧及蜀漢。

一、內因方面,劉禪擁有一定貢獻
劉禪自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共計在位41年,為三國時期最長統治者。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能夠維持如此長久的統治實屬不易。劉禪并非傳說中的“扶不起的阿斗”,也不像近年有人所吹噓的那樣睿智,勉強算是一個守成之主。諸葛亮死后,劉禪獨自支撐蜀漢29年,這期間他至少有兩方面的貢獻:
- 內部穩定
諸葛亮去世后,魏延被處決,受到楊儀等人的追究。劉禪認為魏延罪有應得,仍然銘記其過往功績,給予合適的葬禮。隨后,劉禪廢除了丞相之職,任命費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蔣琬為大司馬,實現了朝中的平衡。在相對穩定的局勢下,劉禪開始集中大權,盡管寵信黃皓等人,但在維持國家穩定方面表現出色,尤其與曹魏和東吳的后續發展相比。
- 善待臣民
劉禪對待臣子寬容有度,即便不能接受進言,也能容忍;面對姜維北伐無功而返,不輕易廢除其兵權,與孫皓等君主相比,劉禪顯得更加寬容。對待百姓,他注重治理,讓他們在動蕩中安居樂業,這可謂功德一件。南北朝時期,蜀中百姓甚至為劉禪建立了專祠,顯示他深得人心。可以說,諸葛亮死后,劉禪是體現出了一定守成之主能力的,他統治下的蜀漢基本維持的穩定的局面,劉禪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二、外因方面,曹魏、東吳無暇他顧
- 曹魏方面
諸葛亮逝世后,曹魏進入曹叡晚期統治,興建工程頻繁、征發民力,加之臨終遺失政務,朝政混亂。曹芳繼位,司馬懿與曹爽斗爭不止,高平陵事后曹爽一派潰敗,司馬家族開始嶄露頭角。與此同時,曹魏雖擴張勢頭兇猛,但主要集中在東北,征服遼東公孫淵,后又慘敗于高句麗,南方蜀漢與東吳則以防守為主。
- 東吳方面
諸葛亮病逝后,東吳進入孫權晚期統治。繼承問題處理不善,引發“二宮之爭”,朝中派系斗爭,孫和、孫霸相繼被廢。252年,孫權逝世,十歲孫亮即位,權力落入孫綝手中,專橫殘暴,內斗頻繁,重要將領呂據、朱異相繼被殺。258年,孫綝廢黜孫亮,孫休繼位,孫綝亦被殺。此時期東吳內亂嚴重,無力外拓。

蜀漢長期穩定統治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外部壓力減弱。直至曹魏內部安定,且兩國實力差距明顯,方開始南下滅蜀。姜維孤軍奮戰,朝中黃皓專權,導致蜀漢終告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