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將太陽系想象為太陽在中心不動,八大行星及其他天體圍繞太陽運行,地球也是如此。這引發疑問,太陽是否懸浮于宇宙中?答案當然是否定。太陽在宇宙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固定不動,它一直在帶領著太陽系中的眾多天體圍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其速度高達每秒鐘大約230公里。

有趣的是,由于太陽的公轉軌道平面與太陽系的黃道面有大約60度夾角,太陽系的實際運動情況應如下:由此可見,太陽并沒有懸浮在宇宙中,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那些太陽固定不動的影像,其實是為了方便大家更直觀地理解太陽系而進行的簡化處理。我們再來看看太陽系的上方和下方存在著什么,首先我們需要來定義一下太陽系的“上方”和“下方”分別是哪個方向,畢竟所謂的“上方”和“下方”都是人類自己定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圖中的星球是地球,但細看會感覺不太正常,因為圖中的“上方”是南半球,“下方”是北半球。若翻轉圖像,會感覺更“正常”。

這實際上是人類的習慣,通常我們默認“上北下南”,因此我們可以據此定義,太陽系的“北方”是“上方”,“南方”是“下方”。但問題是,太陽系的“北方”和“南方”具體是哪個方向?在天文學界,為了避免“北”和“南”的定義出現混淆,通常都會用到一個被稱為“右手定則”的判斷方式,來定義一個天體的“北”和“南”
根據圖示,用右手四指表示天體旋轉方向,大拇指指北極。太陽赤道與太陽系黃道基本重合,太陽自轉與八大行星公轉方向一致,故可用“右手定則”定義太陽系“北”和“南”。在圖中,“北黃極”方向可視為太陽系的“正北方”,而“北天極”方向則是地球的“正北方”。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源于地球自轉軸與太陽系黃道面不垂直。根據“上北下南”習慣,“北黃極”方向被定義為太陽系的“上方”,其反方向為“下方”。實際上,在描繪太陽系附近的天體分布時,天文學家們通常也是這樣做的,下面這張圖就是太陽系附近12.5光年范圍內的已知恒星。

在這一范圍內,太陽系的上方沒有恒星存在,意味著除了稀薄的星際物質和偶然“路過”的流浪天體外,幾乎空無一物。而太陽系的下方,則有一個名為“α Centauri”的恒星系統。它其實是“南門二”(或稱半人馬座α星),包括三顆恒星,“半人馬座α星A”和“半人馬座α星B”是與太陽相似的黃矮星,形成一個穩定的雙星系統,相互公轉(最近約11.2天文單位,最遠約35.6天文單位)。在距離這個雙星系統大約1300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上,還有一顆黯淡的紅矮星在圍繞它們運行,這顆恒星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