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一周的時間當中發生兩起太空碎片墜落的事件。相關媒體報道,從新南威爾士州地區發現航天器的零部件,確定是來自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1號組任務。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類似這樣的事件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頻繁,有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

剩余部件
太空碎片實際上就是空間系統當中不需要的剩余部件,例如一顆壽命到達盡頭的衛星或者是火箭系統部件在完成之后就會被丟棄。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成功發射三枚長征5號乙火箭,每一枚都會留在軌道上,也就是說未來到底在哪里著陸充滿不確定性。關于發現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碎片,公司現在正是通過受控的方式使火箭部件發生脫離,設計其他的部件重新進入到大氣層當中發生燃燒,只是有些事情并不在預料之中。

撞擊人類的說法
一直以來關于太空碎片撞擊人類的說法不斷的引起關注,這屬于萬分之一的概率,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被擊中。從具體方面來看,飛行器在軌道上大約20%的時間都會從陸地上度過,也就是說20%的土地有人居住,飛行器有4%的可能性會落入在有人居住的地區。另一方面就是很可能會帶來財產的損失。

需要繼續研究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我們仍然要進行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要大量的進一步研究。主要是發射到地球軌道的物體原本就要在安全的地方脫離進入到無人區。還有設計組件,重新要進入進行分解,減少重大風險的存在,將空間碎片的風險降到最低。例如關于外層空間活動的時長可以制定可持續性的指導方針,這些方針在國際上該如何的使用,需要再進行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