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冰塊成了抵御酷暑的靈丹妙藥。在現代,我們習慣了在炎熱的夏季享用各種冷飲,但在兩千多年前,古代中國人早已掌握了一種神秘的技藝——“夏造冰”。這項技藝使得古人能夠在酷熱的夏季制造冰塊,為皇室和富貴人家提供了難得的清涼享受。這種古老的制冰方法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其背后的科學原理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謎團。

據《周禮》記載,早在先秦時期,朝廷就設立了“冰政”機構,專門負責宮廷冰塊的制造與使用。負責這一任務的官員被尊稱為“凌人”。這表明古代中國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探索如何制冰,并將其納入了國家管理體系。
到了唐朝時期,古人對冰塊的使用程度更上一層樓,甚至發明了類似于現代冰淇淋的“酥山”。這道甜品上覆蓋著奶油,底層是碎冰沙,再點綴以小花、小樹,別致而美味。這顯示出古人在冰的應用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考慮到古代沒有冰箱,他們是如何在炎炎夏日保存冰塊的呢?這涉及到古代制冰的兩種方法:
儲存冬天的天然冰塊
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北方地區,河道中通常會有厚實的天然冰塊。古人會在冬季將這些冰塊采集并保存,利用地下冰窖來確保它們在夏季也能保持結冰狀態。冰窖的選址極為講究,要在陰涼潮濕的低洼區或山腳下,以避免太陽光的直射。古人會挖掘一個巨大的地下空間,用堅固的石塊或磚塊修建冰窖的墻壁和頂部,以確保其堅固性和密封性。在冰塊存放進去后,他們會鋪設一層草木和撒上一些鹽,以進一步隔絕冰塊和外界,降低冰的融化速度。
通過“夏造冰”的神秘技藝
這一技藝的描述最早見于《淮南萬畢術》,大意是將剛剛煮沸的開水倒入瓶中,密封后用繩子將瓶子放入深井中,三天后即可取出冰塊。這種“夏造冰”的方法令現代科學家也為之驚嘆。現代實驗表明,盡管使用今日的先進科技,很難完全復制古人的水準。科學家認為,這種古法制冰可能已經失傳,或者古人在其中添加了其他物質以提高冰的產量。

為了理解“夏造冰”的可能原理,現代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最初的實驗以瓶子代替古代甕瓶,將水煮沸后快速放入涼水中,經過幾小時的靜置,即便內部水溫下降到6℃,也沒有結冰的跡象。考慮到古人可能在瓶子中加熱水后將空氣擠出,并在深井中快速降溫,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解釋。他們認為,古人在燒開水后,會將瓶內的空氣擠出,使瓶內充滿液態水和水蒸氣。在水溫幾乎降至冰點的情況下,他們會用細密的織物封住瓶口,并將其沉入深井。三天后,當瓶子被取出時,內外空氣接觸,產生熱能傳遞,同時由于內外氣壓的差異,液體抽氣降溫,導致瓶口的織物上結冰。
要在20℃左右的空氣溫度和低于26%的濕度下使用“夏造冰”制冰,瓶子的容積至少要達到100升以上。每個步驟都必須精確控制,才能得到幾絲冰渣。這使人不禁驚嘆,古代的皇室是如何在夏季提前準備如此龐大的冰塊需求的。
盡管科學家通過現代實驗對“夏造冰”的原理進行了解釋,但由于我們無法回到古代,真正還原古法的過程,因此很難確定古人是否還添加了其他物質以提高制冰效果。無論是“夏造冰”還是其他古老的制冰方法,都展現了古人在面對自然環境挑戰時的聰明才智。

古代“夏造冰”的謎團依然存在,盡管現代科學為其提供了一種解釋,但我們仍舊無法確切知曉古人的真正方法。古代智者在沒有現代技術支持的情況下,通過觀察自然、總結經驗,創造性地應對環境挑戰,這種智慧值得我們深思和欽佩。或許,通過對這些古老技藝的挖掘和理解,我們能夠更好地珍視并傳承人類智慧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