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南渡”,指的是中原王朝在遭遇強敵后,將首都從北方遷至江南,依靠長江流域繼續治理國家。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南渡”,即東晉、南宋和南明。前兩次成功保留了國土,延續了百年基業,而最后一次卻在短短十幾年內土崩瓦解。宋朝能夠在南渡后存活百余年,為何南明卻失敗了?答案或許在于他們所面臨的具體形勢。

一、內部矛盾的不同
宋朝的宗室制度獨具特色,規模最龐大,多集中于京城。靖康之恥后,汴京的宋皇室幾乎被金人擄盡,尤其是繼承人被剿滅。趙構成為唯一合法繼承人,順利登基,無其他宗室之憂。
明朝的宗室分布廣泛,不像宋朝那樣集中在京城。合法繼承人已失蹤或亡故,導致南明幾位被扶持的繼承人爭權奪利,內斗不休。如此嚴重的內斗,又缺乏可信的繼承人,南明又怎能長治久安?

二、明朝的滅亡是大勢已去,而北宋則是意外滅亡
明朝的滅亡可以說是已成定局,經過了幾任君主和宦臣的胡作非為,大明王朝已經氣數已盡,所以最后上來的朱由檢也沒有辦法挽回局面。反觀宋朝,它的滅亡主要是外部強敵的進攻,本身的內部矛盾還沒有達到滅亡的地步,所以在南渡后,依然可以穩固江山百年之久,直到遇到更厲害的強敵才最終被滅。

三、面對敵人的強弱不同
在宋朝時期,盡管游牧民族興起,建立政權,但北宋的金國迅速衰落,未能迅速征服南宋,加上蒙古崛起,金朝衰弱,威脅減輕。相比之下,明朝面臨內憂外患,農民起義軍肆虐,滿清威脅更為嚴峻,敵情遠勝宋朝。
- 軍隊軍閥化的影響
宋朝為遏制內亂,削弱武將兵權,導致外敵欺凌,但內部相對穩定。明朝則分散兵權,冊封藩王和應對外敵都弱化中央控制,地方勢力膨脹,導致軍閥內斗,南明迅速敗亡。 - 明朝的漢奸遠多于宋朝
自古中國就不乏漢奸,除去抗戰時期的漢奸,這個現象在明末最為嚴重,像清初三藩、洪承疇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漢奸,其他的投降清廷的更是數不勝數,這大大減輕了滿清統一全國的壓力,讓南明王朝快速瓦解。
南明未能復興如南宋,主因有四:繼承人爭議削弱內團結;明朝內憂外患,數代昏君使其日薄西山;面對強敵,內有起義軍,外有游牧勢力;晚期中央軍權弱,地方軍閥扶持,政權難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