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關羽率領荊州軍圍攻樊城,朝野震動。曹操派七路大軍支援,卻被關羽在漢水一戰擊潰。樊城岌岌可危,曹操只得與孫權聯手,由呂蒙率領水軍渡江,截斷關羽后路。不幸的是,關羽最終被俘,英雄終成過客,身死敗陣。

關羽逝世后,孫權被曹操晉升為驃騎將軍,授予荊州牧之職。孫權派使者向曹操進貢,表達歸順之意,并期望曹操稱帝。曹操的臣子也勸他稱帝,但他卻謙遜地表示,若有天命,也應效仿周文王,做一忠臣。曹操似乎只愿做一介諸侯,像周文王一般,而非篡位。他從未稱帝,顯示無意篡漢。這與荀彧心系漢室、愿漢室復興的立場相符。雖權力滔天,但曹操只為國家努力。荀彧之死與曹操決裂,原因何在?曹操欲稱魏公,引發與荀彧的徹底決裂。

曹希望得到荀的認可,但擔心荀忠于漢室。于是透過董昭傳達消息,荀彧明言不可。他認為曹操未盡漢臣之責,不應私利,不符君子行為。此舉顯露曹操野心,荀彧不得不斬斷與之往來。劉邦在漢朝時為避免異姓稱王,提出了白馬盟誓,誓稱非劉姓者稱王,天下共討之。外姓公成為當時最高的官職,唯一的外姓公便是王莽。荀彧明確表示,曹操此舉甚至超越了權傾朝野的董卓,漢朝歷史上只有王莽做過類似之事。因此,當時已身為漢朝丞相的曹操欲稱公,預示著他即將步王莽的后塵。由此看來,曹操絕不僅只是成為周文王這么簡單,如果條件允許,他也會登基稱帝。

因此,曹操稱魏公還是有些操之過急了,在此之后,曹魏政權內部的反對聲也愈發強烈,導致軍事上連番不利,而曹操最終也沒能做稱皇帝,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