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對人年齡有著不同的稱謂,人們并不是直接說出自己的年齡,而是用稱謂代替,例如天命之年這樣的稱謂等。那么天命之年是多少歲了?天命之年在古代代表的就是五十歲。另外天命之年也被稱為知命之年,出自《論語·為政》。而對于其它年齡的稱謂含義也給大家整理出來了。
天命之年——五十歲
天命之年也被稱為知命之年,表示的是人到了五十歲,意思是已經知道了自己命運的年齡。這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的。孔子晚年的時候感慨自己的一生,周游列國,但是卻受到排擠,說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天命之年是多少歲后我們再來看看古代年齡的其它稱謂。這將可以對大家了解古代的年齡有很大的幫助。
其它年齡稱謂代表的含義
1、10歲(外傅之年)出自《禮記·內則》
2、20歲(弱冠之年)出自《禮記·曲禮上》
3、30歲(而立之年)出自《論語·為政》
4、40歲(不惑之年)出自《論語·為政》
5、50歲(知命之年/天命之年)出自《論語·為政》
6、60歲(花甲之年)出自《唐詩紀事》
7、70歲(古稀之年)出自《曲江二首》
8、80歲(耄耋之年)出自《對酒》
9、90歲(鮐背之年)出自《詩經·大雅·行葦》
10、100歲(期頤之年)出自《禮記·曲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