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神宗期間,也有過一些類似于文字獄的存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烏臺詩案,而這一次受害人的身份也是當時天下皆知的大才子蘇軾,蘇軾是何許人也大家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朝有名的文學家,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家都是學過的。那么這樣的才子究竟是因為什么原因牽扯到了這起文字獄了?
宋朝的烏臺詩案
首先給大家講解一下為什么這起案件叫烏臺詩案,這是因為當時審訊蘇軾的御史臺周圍有一棵柏樹,上面有著很多的烏鴉,所以就是這個名字了。再來說一下這一次的案件受害人蘇軾。當時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是宰相,也是一位變法改革派,但是王安石的變法改革是有很多弊端的。這就讓蘇軾沒有辦法認同王安石,于是兩人成為了政治上的敵對勢力。
王安石也是在朝廷中不斷的排擠蘇軾,蘇軾也是感受到了這一點,開始主動去外地做官,宋神宗就批準了。但是當蘇軾到了外地當官后發現王安石的改革果然帶來了很多的弊端,例如有些地方的賦稅太高了,百姓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生活,蘇軾開始將這種嘲諷改革的情感融入到了自己的詩詞中。不過蘇軾不知道的是這個時候王安石已經沒有當宰相了,主持變法的也是皇帝了,這就是明擺著在嘲諷皇帝。
當時的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沈括發現了蘇軾的這些詩詞,認為蘇軾是在誹謗朝廷,是在嘲諷皇帝,于是揭發了蘇軾。開始的皇帝并沒有太在意,直到蘇軾在《湖州謝上表》的一句話徹底惹怒了皇帝。這句話的原文是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大意就是皇帝直到我愚昧,不能與朝中的新法大臣共事。也表明自己不會和新貴合作。但是這句話被那些人解讀成攻擊皇帝的話。皇帝直接下令將蘇軾捉拿。
這一次跟著倒霉的還有蘇軾的弟弟蘇轍,與蘇軾交好的駙馬,司馬光和范鎮等人。基本上都是貶官,罰錢等等,蘇軾開始是要被殺頭的,但是這個時候一個人力保蘇軾,那就是昔日的對手王安石,這或許也是才子之間的惺惺相惜吧。其次當時的太皇太后,皇后,還有一些朝臣也都出面為蘇軾求情,蘇軾這才免于一死,蘇軾最終被貶官,這一次的文字獄大案也就了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