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兵法《孫子兵法》有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說,不戰(zhàn)就讓敵人投降,是最好的計策。可史學界有一種說法,當年蒙古大軍縱橫歐亞大陸時,制作的屠城事件,就是為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外國歷史學家對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屠城的記載,“城破,不問老幼妍丑、貧富逆順,皆誅之,略不少恕。”不過,有專家認為蒙古大軍屠城并不只是“殺紅了眼”,而是出于多種戰(zhàn)略考慮。

比如,屠城就防止有限的物資被城內居民分享等,更主要是制造恐怖氛圍,進而達到攻打其他城池的順利進行。當然,并不是蒙古大軍屠城時將所有居民屠殺殆盡,主要針對反抗者而言。
凡事都有例外,成吉思汗在攻下花剌子模后,下令屠光全城所有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木阿禿干在這次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成吉思汗正妻所生的兒子有四個,分別是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

與后來的朱元璋一樣,成吉思汗對孫子非常喜愛,尤其是他對察合臺的長子木阿禿干,更是達到了溺愛的程度。成吉思汗之所以如此寵愛木阿禿干,是因為木阿禿干不僅勇敢,而且頗有軍事天賦,成吉思汗認為木阿禿干是非常有可能成為一名軍事天才。
公元1221年的冬天,花剌子模新王札蘭丁在哥疾寧駐扎了8萬兵力,企圖大舉反攻。成吉思汗做了兩個部署,先是派失吉忽禿忽率領3萬蒙古騎兵前往喀布爾山區(qū),威脅札蘭丁所部的側翼;其次,自己率領主力向哥疾寧進軍。

成吉思汗本以為作戰(zhàn)會順利,未曾想一路上受到了層層阻擊,最終抵達八米(今阿富汗巴米安城)附近的范延堡。成吉思汗命人去招降,可城堡內的居民拒絕投降,蒙古大軍隨即開始攻城。
與其他地方的城池不同,范延堡的城墻堅固高大,蒙古大軍使用的攻城器械難相對簡陋,而范延堡的居民則在城墻上石油巨型弓弩對抗,蒙古大軍傷亡慘重。

誰也沒想到,木阿禿干在攻城中中箭身亡,成吉思汗暴怒,命令蒙古大軍不分晝夜地攻城。城破后,成吉思汗下令將城內的人畜禽獸全部殺絕,不赦一人,不留一物,并將城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