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成功發射的嫦娥六號在宇宙當中主要的任務是前往月球的背面挖土帶回地球,這么做的目的是有助于分析月球土壤的結構,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的進行探索,使人們開始對月球有著更深刻的了解。最近幾年以來各國對于探月的任務都會將月球背面作為最主要的目標。

不是第1次
在月球表面進行挖土對于我國來說實際上并不是第1次,早在2020年的時候發射的嫦娥五號曾經就執行過相關的任務,只是登錄的地方位于月球的正面,挖土的任務在當時屬于我國第1次進行,從整個世界中人類在月球上挖土的次數一共有10次。曾在上個世紀發射成功的阿波羅號就有6次登錄月球,每一次登陸月球都會挖土帶回地球,一共帶回380公斤的月球土壤樣本。還有位于蘇聯的航空飛機曾經執行過3次無人采樣的任務,帶回326克月球的土壤返回蘇聯。

天然衛星
關于在月球上采集土壤的過程對于目前的航空人員來說并不困難,真正難的問題是該如何從月球背面挖土返回。目前月球屬于地球上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月球的自轉和公轉的速度全部都是同步的,正是由于這種情況使月球很難的直面地球,站在地球上沒有辦法觀測到月球的背面,月球背面的環境到現在都屬于科學家的盲區。

通訊盲區
除視野盲區外,現在通訊盲區屬于比較大的挑戰,在月球背面探測器沒有辦法和地球直接建立聯系,現在月球的背面就是月球的禁區,為了更好的進行月球背面自然環境的探索,只能挖土將土壤帶回,分析月球背面的環境情況,判斷出月球背面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