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星系是弱化的星系。屬于上百萬顆恒星組成,一般情況下是小又暗淡的,大小是普通光亮星系的10000倍左右,通常矮星系的恒星數量大概是在數千萬顆至數百億顆,直徑有幾百光年至幾千光年,內部恒星的年齡平均達到幾十億年,甚至有的已經超過100億年。

如何形成的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矮星系的活動以及形成都會受到附近比較大的星系帶來的影響,大多數矮星系都是大型星系潮汐尾產生,在形成或者合并的時候就會出現,在里面會有上億的恒星,在其他大型星系尹力的影響之下,直接獨立出來,成為矮星系。矮星系和大星系之間的關系密切,部分的矮星系就是圍繞著一個大星系進行運行。

矮星系的類型
- 螺旋矮星系
這種類型的星系呈現出小直徑、低光度、低亮度的特點,在宇宙當中屬于少見,有的科學家認為螺旋星系是可以變成橢圓星系,尤其是在密集的星團環境當中。
- 藍色致密矮星系
藍色致密矮星系屬于大質量的恒星小星系,這里面的恒星最亮的就屬于藍超巨星,呈現出藍色,大多數的藍色致密矮星系被認為是不規則矮星系或者是透鏡狀矮星系,主要是星團形成,缺乏統一的形狀,在宇宙當中對于恒星的形成變得很暴力。
- 超微弱矮星系
超微弱矮星系里面有數百至10萬顆恒星,是宇宙當中最微弱的星系,外觀有點像球狀星團,有著不一樣的特性,里面還有大量的暗物質,范圍比較廣泛。天文學家認為里面有著大量早期比較寶貴的宇宙信息,有可能屬于很早之前就已經形成的古老系統。

目前為止,銀河系當中已經知道有14個矮星系在圍繞著大星系,例如仙女座星系、三角座星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