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它的形成是通過恒星演化到末期,由于重力崩潰導致的恒星爆炸造成的。當然并非是說恒星在爆炸之后,都可能會形成中子星,這只是爆炸之后的少數(shù)終點之一,質(zhì)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壽命終結(jié)時坍塌形成的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形體,唯一的特點就是密度極大。并且形成中子星的爆炸恒星,是因重力崩潰造成的,可見中子星上擁有著極致的動力。
中子星首次被發(fā)現(xiàn)
早在1932年,英國的一位專家詹姆斯·查德威克,作為一名在物理方面頗有能力的人,他通過在實驗室的研究發(fā)現(xiàn)所謂的中子。之后還有多名物理學家一同預測了完全由中子組成的星球,這是第1顆中子星,當時雖然有了這種發(fā)現(xiàn),卻并沒有被發(fā)表出去,在1934年有關于中子星的產(chǎn)生于形成,才逐漸的被專家們弄清楚。

中子星演變的過程相當復雜
恒星的爆炸只是中子星形成的必然因素,中子星的形成還與引力塌縮過程中釋放的能量有關。當恒星內(nèi)部的物質(zhì)越接近中心的時候,產(chǎn)生的重力場就越強烈,會造成終止性內(nèi)部的壓力以及溫度的增高,甚至因為中子星內(nèi)部的熱能會使它表面帶電,釋放出大量的電能成為天文學家們重點研究的對象。

中子星的重力領域
以上所說中子星的密度特別的高,那么表面的動力就很大,這導致人類根本就無法在中子身上生存。何況在上面進行蹦跳的動作,更是想都不敢想,要知道中子星與地球可是截然不同的,地球上人們之所以可以蹦蹦跳跳起來,是因為地球只有引力沒有重力。但是中子星不僅擁有重力,而且這種重力還特別大,人類能夠在其上面跳起來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