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生物是白鰭豚,國家早已對這種生物進行保護。它還有著長江女神的稱謂,這種生物是非常有名,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它卻是在短時間內突然滅絕,當時有很多人覺得非常可惜,畢竟它作為我國一種獨有的鯨類生物。根據挖掘出的化石顯示,在2,500萬年前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在2,000萬年前遷徙進入了長江中,而且在公元前三世紀,它的數量都能達到5000多頭。
宣布功能性滅絕
可是在1970年葛洲壩建立以后,導致它的數量急劇下滑,1979年還宣布成為瀕危物種,后來在1980年的時候,還有一漁民捕獲上了世界上第1頭存活的白鰭豚,送到了武漢的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救治并飼養,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將它的數量增加。在1983年,還通過立法保護,在1997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它的數量越來越少,直到2006年在也沒有看到過它的影子。2002年,武漢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宣布飼養的白鰭豚衰老死亡,宣布這一生物功能性滅絕。

滅絕的原因
對于它們的滅絕,讓很多人覺得非常可惜,后來根據種種原因得知它的滅絕,和后來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長江流域的水質變越來越差有一定的關系,當時還有輪船的航行對它們的攪碎,以及人類的過度捕撈,都讓它們的壽命受到影響。但是有一些科學家表示它們并沒有滅絕,仍然在密切觀察長江流域,希望能夠發現白鰭豚、希望能夠隨著長江流域的水質改變,讓白鰭豚再一次出現。

保護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通過白鰭豚功能性的滅絕,這一點是在呼吁我們人類,千萬不要破壞這些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否則過多的工業排放以及一些不良的行為,只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生物出現滅絕,千萬不要讓這些生物最后只能剩下標本。期待能夠看到白鰭豚再一次出現,我們人類一定要保護物種的多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