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雖非最近行星,但環境相對金星較好。移民開發火星一直是夢想。與地球相比,火星環境差,溫度常在20°C到零下153°C之間,無氧氣,大氣層僅為地球百分之一,需穿宇航服活動。

除低溫和缺氧外,火星表面還存在高水平輻射、低氣壓和頻繁的塵暴,還是全球范圍內的超級沙塵暴,每次都會讓火星車和地球暫時失聯,甚至是永久失聯。因此不論是NASA還是馬斯克,他們設想的開發火星的第一步都是先建造一個封閉式的火星基地,這個任務可能交給未來的宇航員或者機器人去完成,但不論如何都必須保證基地的安全性,為后續的大規模登陸火星做好準備。

此外基地還需要一個可持續的生命支持系統來管理空氣、水和廢物,這包括從火星土壤或大氣中提取水分,以及回收汗水和尿液以制備飲用水,這種回收利用對于保持基地內水資源的循環至關重要,好在目前的空間站上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生命循環系統,雖然還經常需要地球運送物資,但未來我們可以用飽和式發射先往火星上發射大量物資,再建造火星基地。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火星上實現食物的自給自足,也就是像火星救援里那樣種土豆或者其他農作物,目前唯一的問題是科學家們并不知道火星土壤能否生長植物,因為迄今為止也沒有火星采樣返回的任務出現。相較于火星地表的全封閉結構基地,科學家更傾向于在火星找個地下洞穴或者裂隙建設基地,因為火星地下存在液態水是已經被證實了的,并且躲在地下有利于防御火星沙塵暴,要知道這些沙塵暴在火星低氣壓和弱引力的加持下,速度能達到每小時100公里,輕松就能穿透宇航服甚至掀翻基地。可惜以上這些都還停留在設想階段,哪怕激進如馬斯克天天說要移民火星,但明眼人也能看出來目前的技術并不能讓人類在10年內大規模移民火星,最多就是開飛船去火星轉一圈,真正建設火星基地至少是20年后的事情。

幸運的是,火星并非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距離我們僅38萬公里。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國提出了月球基地計劃。NASA計劃發射月球空間站,取代國際空間站。也許未來10年就能見到月球基地或月球小鎮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