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學習孔孟的語錄,不僅學習的思想道德,還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治國理念,這些都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正確的三觀,一些廣為流傳的治國理念有“民貴君輕”,那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誰說的?就是可與孔子并稱的孟子,出自《盡心章句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
《孟子》的《盡心章句下》中寫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說,天地之間,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國家稍次之,一國之君是更輕更次要的。在孟子看來,君主要重視百姓,不可以憑一己之力,便惡意剝削百姓,不要凌駕于百姓之上,貪圖享樂。只有得到百姓愛戴,國家才會穩固。
“民貴君輕”一直被后世所廣為流傳,成為名言,也在時刻警醒著后世的君王,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更迭輪換,只有老百姓還是那些人,因此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也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表示百姓之于國家的重要性。
在很早的時候孟子就已經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觀念,這與后來的民主觀念不謀而合,這里孟子的闡述,并不是封建主義,相反,恰恰是中華文明的精華;那些認為“個體之民,輕于國君”的思想,就是典型的封建主義的代表。所以在幾千年前,孟子就已經給出了治理國家的最佳答案,不過在后世的朝代中,許多君王并沒有按照這種治國理念,因此也導致了國家迅速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