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劉備慘敗后,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說了一句,法正若活著的話,定能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不至于讓蜀漢落到如此的局面。當時《三國演義》當中將劉備誓要起夷陵之戰歸為他因為關羽之死而失去了理智,因此才不考慮后果非要這樣做,可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在歷史記載當中,劉備一直是一個獨斷專行之人,在軍事方面,諸葛亮根本就沒有任何發言權。只是因為《三國演義》當中將劉備甚至諸葛亮都給美化了,這才有著各種我們看到的樣子。
諸葛亮并沒有書中寫的那么神
在《三國演義》當中可沒少給諸葛亮加戲,將他寫成仿佛是一個神人般的存在,什么事情都能未卜先知。甚至連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歸為諸葛亮的功勞,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火燒博望是劉備的主意,歷史記載當中那個時候,諸葛亮還沒有與劉備結識。而火燒赤壁則是周瑜,通過兩相結合,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諸葛亮可能確實有些才能,但是他在內政方面更加有能力,而非軍事方面。

諸葛亮不勸阻劉備有些無法理解
事實上在歷史記載當中,諸葛亮并沒有那般神,像這次劉備,已經決定了要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明明是不贊同的,但是他卻沒有表態,也不曾勸誡阻擋。結合歷史記載,他不表態是因為沒有發言權,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并沒有什么建樹,自然也就沒什么發言權。

諸葛亮的事后發言有什么意義
在劉備執意發動夷陵之戰并慘敗之后,諸葛亮說了一句話“若法正在定能勸阻劉備”。其實這句話從表面上來看,是表明了法正對劉備的特殊意義,但事實上這何嘗不是諸葛亮的一句自我開脫的話語。他當時沒有出言表態,事后為自己找的借口,意思是“我之所以不發言勸阻劉備,是因為明知勸阻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