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學生生涯中,談及杜甫都認為他是為天下黎民憂心,有宏圖大志,甚至羨慕李白的人,雖然這些也確實是杜甫的初衷,但是杜甫并沒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窮,是個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那么杜甫是個怎么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杜甫的一些人生經歷。
杜甫是個胸懷天下大志的人
首先,我們從杜甫的童年看起,他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中,他的祖父是初唐時期的“文章四友”,父親是兗州司馬。這在當時可謂是非常豪華的人生配置了。出生書香世家的杜甫,從小就對文學詩歌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年僅七歲就可作詩,并且風格十分豪邁,這與他的家庭教育也是分不開的。
到十四五歲時,就在文壇小有名氣,還可以與年長的文人墨客吟詩作對。也是因為杜甫喜歡與年長者結交,這使他小小年紀就一副老者的姿態,少年老成,這也是為什么在后來,杜甫巡游國家時,看到百姓的疾苦所作的詩那般憂憤,與李白游記的灑脫完全不同。雖然杜甫也想做官輔佐君王,可命運十分坎坷,并沒有讓他如愿。
兩次落榜也讓杜甫感受到官場的險惡,從最初的官二代,富二代也變得逐漸吃不起飯了,自己的兒子也因為沒有糧食活活餓死。這對杜甫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對于民間疾苦以及官場黑暗,他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杜甫,看著當時盛大的國家如今變成了哀鴻遍野的景象,他心底的悲憤和愛國熱情也徹底激發。
此后,杜甫變創作了成百上千的抒發愛國情懷的詩歌,其中《春望》、三吏三別,“詩圣”的稱號也因此而來,許多詩集選入到中學課本中,在初學杜詩時,不能感同身受那種人間疾苦,也感受不到杜甫悲涼但卻熱忱的心,隨著年紀的增長再讀杜詩也深有感悟。雖說杜甫沒做過大官,但他對于國家人民的憂患從未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