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界發掘的眾多古墓中,不論是墓群規模宏大的明十三陵,還是發掘時間長的秦穆公一號墓,還有許多有名的墓穴受到了盜墓賊不同程度的挖掘。但是幾乎沒什么人去挖第一皇帝的墓,有人問秦始皇陵墓為什么不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還是其中含有大量的水銀,貿然開挖會使人中毒。
秦始皇陵墓不挖的真正原因
不論古今,人們對秦始皇的地宮一直研究不斷,更是想發掘其中的金銀財寶,但是幾乎都已失敗告終。因為秦始皇陵的封土十分廣闊,而且地宮也位于地下很深的位置,想要進入是極其困難的,而且地宮的建造時間之久,從秦始皇13歲即位時便開始修筑地宮,歷時39九年,陵園面積占地56.25平方公里。
在司馬遷《史記》中描述了地宮的建筑樣式,以及奇珍異寶,特殊的防御機關等等。其中水銀懷繞,就是為了防止盜墓賊的進入,穿過了底下三層水,才可達到地宮所在的位置,可想而知地宮之深。那么秦始皇陵究竟有沒有被盜過呢?實際上是有的,因為大家都抵擋不住那些奇珍異寶的珍貴財物。歷史記錄上有7次被盜的經歷。
不過現在的考古學家也停止了秦始皇陵的考究,不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地宮中的上百噸水銀,機關劍弩等防盜機關,即使做了充足的防御措施也難保意外的發生;并且地宮處于地下極深處,與外面有著較大的溫度差異,并且排水也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地宮內的文物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在接觸到外面的空氣時,會迅速氧化,對文物造成不可以復原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