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五大謎團是什么?《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時期張擇端所作畫,描繪了北宋時期汴京的一派繁華的景象,《清明上河圖》現收藏在故宮博物館,關于《清明上河圖》有五大謎團不知道有沒有了解過呢?今天51區小編就來講講《清明上河圖》的五大謎團。
《清明上河圖》五大謎團:哪幅才是張擇端的原作?
最早有明確記載的,就是畫卷后面楊準的跋文中提到的裝裱師傅以仿本偷梁換柱。因為元代統治者的書畫鑒賞能力弱于宋、金,這幅畫只是放在秘書監內。后來一位裝裱師傅用臨摹本替換出真跡,將《清明上河圖》盜出宮外。又經兩人轉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楊準手中。楊準得畫后借故還鄉,重新裝裱此畫,并且在畫后續寫跋文,記載了得畫的經過。由此,元代宮廷里的那位裝裱師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圖》有近兩百年的時間在民間收藏,人們對這幅名作有所耳聞又難得一見,所以揣測摹仿的就更多了起來。
在雍正年間,和碩寶親王弘歷,也就是后來的乾隆皇帝曾經得到過與《清明上河圖》原作接近的仿品。弘歷雖然寫詩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鑒賞方面造詣頗深。他覺得那幅畫雖然很大氣,但前后銜接并不太順暢,而且細部動態上也有些美中不足。于是決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圖》。他組織了五位畫家,對畫作進行了臨摹創新。新的《清明上河圖》畫面清晰,色彩艷麗,畫面結構和其中某些人物的姿態與原作相近,推測畫家們事先是見過與原作相近的摹本的。這幅畫現在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稱為“清院本”。
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長出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復雜。而且由于繪制時間離現在比較近,所以色彩也比較艷麗,看著很舒服。可是,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圖》繪制完成幾十年后,嘉慶皇帝通過抄家獲得了張擇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圖》,嘉慶請來太上皇乾隆,爺兒倆一看就明白了,這才是真貨。不過礙于面子,兩人誰也不再提臨摹本《清明上河圖》的事,好在他們正在給宮廷保存歷代書畫編輯目錄,取名《石渠寶笈》,于是就在張擇端真跡畫卷的開頭蓋上“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算是給了真跡一個正式的名分。所以今天故宮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圖》又稱為“石渠寶笈三編本”,被專家們認定為張擇端原作。
《清明上河圖》五大謎團:所畫是春天還是秋天?
從《清明上河圖》卷首開始,畫面中的樹木枝葉稀疏,畫中的人穿長袖衣服為主,只有少數勞動者、趕路的人穿短袖,或是把衣服纏在腰間。那么張擇端畫的到底是初春還是晚秋呢?對這個問題有三種意見。
南宋孟元老寫了一本《東京夢華錄》,回憶徽宗年間汴京的繁華景象。研究者多用《東京夢華錄》與《清明上河圖》相對照來尋找答案。多數研究者認為是與清明相聯系的初春。其理由一是與清明節聯系;二是說進城的轎子上插的有花,與《東京夢華錄》中關于清明郊外歸來“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的記載相符;三是有賣祭品的“王家紙馬”店;四是一部分樹木蕭條為早春之態。
現在還有一部分研究者主張畫中所描繪為秋景。理由一是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因為當時汴京城是以燒煤為主,臨近冬天才準備烤火用的木炭。《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爐會也”;二是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三是畫面中氣候還很炎熱,街上有賣西瓜的。還有是畫里面拿扇子的人多,宋朝時候的人,春夏秋冬都帶扇子。這扇子不是扇風的,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見著熟人了,拿扇子遮一下臉,表明我還有事,您別打招呼。這叫“便面”。但是扇子確實也不能說明它就是秋天。
第三種看法認為畫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是因為張擇端創作的時間歷經前后數年,開始畫的是春天,畫著畫著就畫到秋天去了。對這個問題要解釋一下:根據氣象資料,張擇端創作此畫的北宋末年,剛好趕上了一個氣候的暖冷波動。自隋代至北宋,有一個四百余年的溫暖期,當時浙江一帶尚有甘蔗種植,開封也常常一冬無雪。而至北宋末年,氣候又由暖轉冷。所以張擇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恰恰佐證了這一段的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