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怎么讀?相信很多人都會經常看到饕餮這兩個字,但由于是生僻字眼很少人知道饕餮的正確讀音,饕餮正確讀音是tāo tiè,傳說中的上古四大兇獸之一,前不久上映的《長城》電影中那只怪獸就是饕餮,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饕餮的故事。
饕餮怎么讀?
饕餮,讀音:tāo tiè,饕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又叫狍鸮,傳說中龍生九子的第五子,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其音如嬰兒。性格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見于青銅像。
饕餮的傳說故事:
《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六:“紹圣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馀,遍刻云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后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夸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做“饕餮族”。
史料中記載的饕餮故事: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云氏不才子”,《史記·五帝本紀》:“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云氏之“不才子”饕餮。相傳饕餮是蚩尤敗給炎黃二帝后被斬下的首級身首異處集怨氣所化,有吞噬萬物之能,被黃帝用軒轅劍所封印(喻劍上龍紋),并由獅族世代看守(守門石獅)。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鸮”,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神魔志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兇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蛟龍水獸的一種,頭有一對角,全身寒氣圍繞,多數呈青白色,長數十丈,性時而溫和時而暴躁,騰空而起激起數丈水浪,威武無比。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