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幾乎看不到什么石像生,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石像生是什么,石像生其實就是古代一些墓葬中安放的石人、石獸,一般都是有級別的人才會弄石像生,尋常的百姓人家也沒有那么多錢搞這個,霍去病的墓應該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石像生,石像生也是有等級制度,什么級別放幾個石像生也是有嚴格要求的。
石像生是什么?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石像生,又稱“翁仲”。是皇權儀衛的縮影。在明代,凡是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事儀仗排列兩側,還將人工馴養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里,放在御道兩旁,以壯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場,所以就在陵前設置了石像生。這種做法開始于秦漢時期,此后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象不盡相同。
石像生的傳說: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對各國君主很不放心,一心要巧立罪名,將他們斬盡殺絕,以絕后患。于是,秦始皇令匠人雕刻石馬置立殿前,命各個已經亡國的諸侯輪流前來喂馬,如果石馬不食不動,喂馬的諸侯就算對秦王不忠,還有反叛之心,以此作為借口而斬殺,幾個諸侯就這樣被秦始皇除掉了。輪到前魏國的國王喂馬時,自知此去有死無生,萬難回還,于是含淚辭別王后、王子、文武百官和魏國百姓。大家仰天悲泣,痛哭不止,舉國一片哀聲。這情景感動了天神,天神便給魏王送來了趕山鞭。魏王一試,只見鞭搖山石動,不禁滿心歡喜,毫無畏懼地持鞭來到秦始皇殿前,揚鞭驅之,那石馬竟然活了,又飲水又吃草。秦始皇見此又驚又喜,問清來由,赦免了魏王的死罪,接過神鞭,趕山不止,將千峰萬嶺趕進大海,使內地出現了廣闊的沃野平原。為了紀念魏王的功勞,人們仿照魏王的模樣,在石馬旁雕了一尊石像,而后又陸續增置了獅子、駱駝等種類繁多的石像生。
石像生的起源:
石象生起源于陵墓石刻,中國古代陵墓石刻起源于何時,迄今無定論。最早立石像生的墓是霍去病的墓,《史記·霍去病列傳》載:“冢上有豎石,前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唐宋時期的石象生中又增加了文臣武將、外國使臣、侍女等造象。后來的歷代帝王修建自己的陵墓時,也都沿用石人石獸的陵前裝飾,所以唐陵、宋陵、遼陵、金陵、明陵、清陵幾乎都在陵墓前陳列儀仗隊式的石人石獸。
石像生的等級制度:
在中國的墓葬制度中是有嚴格規定的,它代表了墓主的等級地位。對石象生的使用唐朝就已經有了規定,例如,三品以上官員準用石獸六只,五品以上官員準用四只。至于皇帝陵當然不受限制,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共有石人、石獸九十六對之多。北宋末年形成了以軸線為對稱分布的石像生,元明清之際,承襲了北宋這種風格,均是以軸線為中心的墓葬形式。
明代不同于前代的風格還表現為:除設石虎、石羊外增設了石馬,《明會典》規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各一對,三品官減去石人一對,四品官為石望柱、石馬、石虎各一對,五品官為石望柱、石馬、石羊各一對,六品以下不準設置石像生。
清朝對石象生的使用制度也有嚴格的規制,例如二、三品官員準立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四、五品官員準立石馬、石虎各一對,六品官員以下者則一律禁立石獸。《大清律》規定:三品以上官可用石獸六件,五品以上官可用石獸四件,六品以下不準設置石刻。可見,石象生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志。
清東陵石像生象征什么?
每一件石像生都有著它的寓意:獅子兇猛,吼聲震天,群獸聞聲,無不驚恐,是勢力強大的象征;大象馴服,表示皇帝廣有“順民”可任意統治;駿馬善跑,以此炫耀皇帝統治疆域的廣闊,可任意馳騁;文臣、武將是朝中文武百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擁有忠臣良將,善理國事,以此來顯示皇朝的鞏固……氣勢恢宏的石像生表現出新生王朝的朝氣蓬勃和不可戰勝的氣勢。
推薦閱讀:
507.html" target="_blank">非洲耶名山殺人魔石之謎
武則天乾陵守陵石像無頭之謎
巨石陣五大謊言建造真相一語道破
貴州藏字石事件 貴州藏字石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十大天價奇石 中國版圖奇石你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