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作何解釋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畫壇的一幅杰作。自從它問世以來,受到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學士的賞識和珍藏,輾轉至今,歷時許多年。此圖卷全長528厘米,寬24.8厘米,是一幅長卷風俗畫。它真實、全面、細致地描繪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了解和研究當時的經濟、文化、建筑、交通、服飾、民俗等具有重要價值。
張擇端用十分高超的藝術手法,橫向全景式構圖,將極其繁復的場景處理得有條不紊,嚴密緊湊。筆法謹嚴,設色典雅,人物傳神,器物逼真,是世人公認的我國古代遺產中的偉大作品之一。
但是,此畫原來并無畫家署名,更無畫名。后來,金人張著在卷后題跋,認為此畫為“翰林張擇端”所作,并寫了簡短的作者小傳,同時提到了張擇端畫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至此,這幅圖卷才有了名稱《清明上河圖》。后人并以此畫卷有宋徽宗題詩之句“如在上河春”,肯定其描繪的是清明時節的景色無疑。從那以后,至20世紀80年代,都認為它畫的是淸明時節的景物,未有異議。
而今,這幅畫卷的名稱,卻在學術界引起了爭議。尤其是“淸明”一詞,其說不一。—是“清明節”說。
近代一些藝術史家大張“清明節”之說,認為圖中描繪的是在淸明時節,汴京城郊人民進行掃墓、踏青、探親等種種活動。并肯定了是“清明節”。這就是“時令說”。
二是“清明坊”說。
1981年有人對畫面中的內容提出了質疑,他從馱著木炭的一隊小驢,光著上身的兒童,拿著扇子戴著草帽、竹笠的人物,切開的西瓜、酒店條子旗上的“新酒”字樣,推斷此畫描繪的是中秋節前后的景色,而非“淸明”,他又分析畫中的“城門樓”,設想《清明上河圖》應該是描繪的從“清明坊”到汴河口這一段上河的繁華熱鬧的景色。“清明”是指汴京城中的“淸明坊”,這就是“地名說”。上述兩種意見都有理有據,但也有不足之處。如持“淸明時令說”,則畫面上并無I'j插柳條、掃墓、踏青、郊游等特有的“淸明”時節習俗;如持“淸明坊”之說,也無有力佐證。
三是寓意“承平”說。
還有人認為,“清時”既非時令,又非地名。畫面所顯示的是秋色而不是春光,是沿河數里好幾處街道,而不局限在郊外的某一個地點,其實是人們把“清明”兩字誤解了。這里所說的“清明”應該是在稱頌“太平盛世”。《后漢書》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話,用“清明”即意味著“治平”。身為皇家御用畫院待詔的張擇端創作這幅鼓吹“歌舞升平”的作品,以迎合宋徽宗的心意,是很有可能的。《東京夢華錄》所記:“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舉國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畫面繪的正是萬國咸通的太平景象。他是用“清明”一詞,加強歌功頌德的渲染,并作為向皇帝進獻此畫的頌詞。這一說法,頗有見地。
至于張擇端為何選取秋色而不繪春景,是因為《汴水秋風》是“汴城八景”的第一景。汴水以“秋風為勝”,而汴城又以汴水兩岸最為繁華。畫家選取汴河秋景人畫,以反映汴京的人物繁華,秋色可人,是別具匠心的,正因如此,《清明上河圖》中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里的顧客熙熙攘攘,而紙馬店前門庭冷落,沒有一個顧客光臨,……這正透露出張擇端的立意:描繪的是汴河的升平景象,與清明節無關。
綜上所述,從各方面加以分析,第三種意見是很有說服力的。因此,在《清明上河圖》有關“清明”二字的解釋還沒有定論之前,將其視作為北宋一般的都市生活的典型寫照還是可取的。